欢迎访问本网站 手机版
  • 首页
  • 百科知识
  • 范文大全
  • 经典语录
  • 关于孟浩然的诗句,15首经典唐诗

    阅读:100 日期:2024-09-10 12:16:33

    过故人庄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
    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
    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

    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
   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,应邀到朋友家做客,面对满眼生活气的农家景貌,不由心旷神怡,赞叹美丽的田园风光,写下此篇传世名作。

  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,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也写出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。

    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开头平静而自然,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,简单随便,看得出故人是诗人的至交。而以“鸡黍”相邀,则显出田家特有风味,又见待客之热情。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村中,绿树环抱,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,由近及远地描写田园景色,展示了开阔而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。“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”朋友在家中相见,打开窗户,景色映入户内,令人心旷神怡。使人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和乡土气息。绿树、青山、村舍、场圃、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,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朋友情谊融为一体。结尾自然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依不舍。淡淡两句诗,故人相见的热情及诗人的愉快跃然纸上。作者以如话家常的语言,写了从到访到告别的过程,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。

    春晓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

    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

    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。孟浩然早年曾隐居鹿门山,后入长安谋求官职,考进士不中,还归故乡。

    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”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述,借清脆的鸟鸣侧面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清丽图景,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、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。首句破题,“不觉晓”自然流露出诗人对明媚朝阳的喜爱;次句即景,写悦耳的鸟鸣使行文更加生动活泼,也交代了作者醒来的原因。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诗人回忆昨夜的风雨交加,再看到眼前被风雨摧残的落花,惋惜之情油然而生,全诗由对春意的喜爱慢慢过渡到对春的惋惜,语言平易浅近,自然天成,言浅意浓,景真情真,深得大自然的真趣。

  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

    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
    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
    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
    此诗是孟浩然送予张九龄的干谒诗。唐代干谒诗十分流行,文人学子往往通过投诗来扬名自荐,其中不乏佳作,此诗即是其中的名作,对洞庭湖气象的描写更是广为流传。

    本诗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对洞庭湖气象的刻画,格局高雅,雄浑博大,历来备受赞誉。“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”,洞庭湖水面平阔,没有浩荡波澜。水面广阔,连接着广袤无垠天空,像是囊括进了目力不能及的虚空。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,水气缥缈蒸腾,在云梦泽上空久久不散,水波涌动,几乎震动了整个岳阳城。在诗人略有夸张的手法下,洞庭湖的雄浑壮丽、无边无际,让人心驰神往。第二部分是诗人的隐喻,渴望能有人为自己提供“舟楫”,不再徒然“羡鱼”,委婉地传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气。

    宿建德江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

    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
   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(730)离乡赴洛阳,再漫游吴越,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。此诗当作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。

    “移舟泊烟渚”,首句写诗人乘坐的小船停靠在小沙洲边,沙洲畔水雾朦胧,萦绕不去,营造出迷离的氛围。“日暮客愁新”,时间已至傍晚日暮时分,诗人作为羁旅之客不免产生愁绪,一个“新”字展现漂泊在外,诗人内心之“愁”日复一日,每天都在新生愁思。

    “野旷天低树”,从船上眺望远处,逐渐暗沉的天色下,原野空旷辽阔,一片荒凉。天色暗淡,天幕仿佛快要低垂至地面,与原野上的树连在一起,烘托出低沉的气氛。“江清月近人”,笔锋一转,江水清透,月亮低悬,像是在与诗人亲近。一个旅人,一轮孤月,在暗淡的夜色下寂然无言、相互陪伴。诗人寓情于景,内心的轻愁与天上的孤月融合在一起,展现出悠远动人的意境。

    与诸子登岘山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

    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

    水落鱼梁浅,天寒梦泽深。

    羊公碑字在,读罢泪沾襟。

    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隐居家乡时,诗人和友人登山游览,凭吊羊公碑,看到上面碑文有记:“自有宇宙,便有此山,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,皆湮灭无闻,使人伤悲。”诗人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、求仕不得的处境,有感而发。

   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,诗人通过描写登岘山所见景色,怀古伤今,表现了其求仕不得而无奈苦闷的心境。

    “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”前四句言简意赅,写江山依旧而人事变迁的现实,抒发诗人“俯仰之间,皆为陈迹”的感叹,道出了一个平凡的自然法则:时间无情流逝,人有悲欢离合,事物永远处于不停变化中,极富哲理,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沧桑之感,反映了诗人惆怅的心境。

    “水落鱼梁浅,天寒梦泽深。”颈联紧承上句写登临所见的景象,鱼梁洲因为水落而露出江面,云梦泽也因为天气寒冷而朦胧幽深,眼前一派草木凋零,万物萧条的景象。“水落”“天寒”则更加衬托了诗人悲凉、肃穆的心境。“羊公碑尚在,读罢泪沾襟。”尾联因景生情,怀古伤今,遥想当年羊祜为国效力而名垂千古,而自己却怀才不遇、无所作为,死后难免湮灭无闻,不禁难掩悲伤潸然泪下。

    全诗俯仰古今,苍凉慷慨,质朴动人,抒发了诗人因生命短暂、怀才不遇、求仕无成而产生的悲伤之情。

    岁暮归南山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

    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

    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

    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

    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(728),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第落第了,心情很苦闷,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,又很犹豫。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。

    首联“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”写自己不准备在朝廷的宫门前发表个人见解了,就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。三、四句具体地写出了自己失意的原因。所谓“不才明主弃”是一句具有反语性质的诗句,说因为自己没有才能才使得君主弃我不用。“多病故人疏”则相对委婉,说自己因为多染病痛,所以朋友才会和我疏离。后边两联“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”写自己的白发渐渐地增多了,岁月催人慢慢老去,而一年也过到了年底,新春又要来了。自己心怀愁绪,晚上久久不能入睡,只有那月光映照着松树的影子,窗户上呈现出一片空寂。可以说夜晚的迷蒙空寂的景色和作者内心的落寞惆怅融为了一体。总的来说,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,壮志难酬之情。

    夜归鹿门歌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山寺钟鸣昼已昏,渔梁渡头争渡喧。

    人随沙岸向江村,余亦乘舟归鹿门。

    鹿门月照开烟树,忽到庞公栖隐处。

    岩扉松径长寂寥,惟有幽人自来去。

    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,即景龙二年(708)至先天元年(712)间。

   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。开篇两句“山寺钟鸣昼已昏,渔梁渡头争渡喧”写诗人在傍晚江边的所见所闻。这时候天色已晚,幽僻的古寺中传来了阵阵钟声,沔水口附近的渔家急于归家,在作者看来出现了阵阵喧闹。第二联的“人随沙岸向江村,余亦乘舟归鹿门”写出了渔人各自还家,自己也回到了鹿门。第三联写“鹿门月照开烟树,忽到庞公栖隐处”,自己所在的鹿门中树木被暮霭笼罩,呈现出一种朦胧迷离之感。谁知道山月一出,整个暮霭消失不见,树影反而变得清晰起来。这时候诗人开始忘情地攀登山路,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。最后两句“岩扉松径长寂寥,惟有幽人自来去”是说这里没有任何干扰,只有禽鸟树木为伴,自己要在这里过着隐居的生活。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夜归鹿门的情况,抒发了诗人希望隐居的情怀。

    夏日南亭怀辛大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

    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

    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

    欲取鸣琴弹,恨无知音赏。

    感此怀故人,终宵劳梦想。

    南亭,似应在涧南园,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。辛大疑即辛谔,为作者同乡友人,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,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。

    这是一首赏景怀人诗,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,一是写夏夜在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,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。

    “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”开篇就是遇景入咏,“忽”“渐”二字不仅化静为动,而且表现出诗人心理一种主观的快感。“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”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,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。“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”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,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。诗人于清凉舒爽的南亭随心散发,闲卧安适,又有微风送来荷香,竹露清净心情,这种身心的愉悦令人感同身受。同时悦耳清心的露水声自然让诗人想抚琴一曲,不料却由“鸣琴”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:“恨无知音赏”,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,由弹琴想到“知音”,而生出“恨”,令人心头一动。

    怀着对故人的思念进入梦乡,居然梦见了亲爱的朋友。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  此诗刻画细节细腻入微,诗味盎然。文字如行云流水,层递自然,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,极富于韵味。

  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夕阳度西岭,群壑倏已暝。

    松月生夜凉,风泉满清听。

    樵人归欲尽,烟鸟栖初定。

    之子期宿来,孤琴候萝径。

    这是一首描写在山间僧舍中独自等候朋友时心情的诗。

    这首诗所写的仍然是夜间的山景。夕阳越过西边的山岭,山谷中霎时变得幽黑一片。作者能看到的,只有松枝间透出的明月,好像是它送来了夜色里的阴凉;作者能听到的,只有清风吹拂水面,泉水淙淙流淌的声响。此时的山中一片静谧,晚归的樵夫已经还家,暮烟中的鸟儿也都归栖入巢。在此宁静、幽深的夜色中,作者期待着有约却未至的朋友能够隔天再来,他仍旧弹奏着孤独的鸣琴,在青萝掩映的小径上默默守候。

    这首诗意境清幽,情感细腻。夜色的寂静、樵人和飞鸟的归寝,都足以反衬出作者心情的寂寞和起伏。

    早寒江上有怀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木落雁南度,北风江上寒。

    我家襄水曲,遥隔楚云端。

    乡泪客中尽,孤帆天际看。

    迷津欲有问,平海夕漫漫。

    此诗是孟浩然的思乡之作。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,他漫行游览多日后到达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,倦游之后思乡心切,留下了这首孤寂哀婉的怀乡诗篇。

    这首诗语言简单自然,品读之下似乎一气呵成、不加雕镂,却具有非常的神韵。“木落雁南渡,北风江上寒”,诗句开篇用“木落”“北风”“寒江”几个典型意象,表明时节正值寒秋,呼应题中的“早寒”,又营造出寒冷凄凉的氛围。“我家襄水曲,遥隔楚云端”,写云雾横跨天空,诗人身在楚地云端的尽头,“襄水曲”代表家乡遥远不能至,离乡的忧愁情感真挚,婉转动人。

    “乡泪客中尽,孤帆天际看”,情感铺陈从含蓄到直白,用“尽”字形容泪水,思乡之情状跃然纸上,哀切难已。尾联笔锋一转,仿佛迷离间的蓦然回首,“平海夕漫漫”,夕阳下只留有辽阔深沉的江水,寓情于景,意境幽远,余韵不尽。

    宴梅道士山房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林卧愁春尽,搴帷览物华。

    忽逢青鸟使,邀入赤松家。

    金灶初开火,仙桃正发花。

    童颜若可驻,何惜醉流霞。

    此诗当作于孟浩然隐居襄阳时期。

   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孟浩然前往梅道士山房做客的情景。全诗的第一联“林卧愁春尽,开轩览物华”说诗人本来隐居在山林间,一揭开睡觉的帷帐就能欣赏到山中的美景。这是诗人当时最自然的生活状态,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。第二联“忽逢青鸟使,邀入赤松家”写的是梅道士派遣了使者来邀请我前去赴宴,诗人自然非常开心。第三联“金灶初开火,仙桃正发花”描绘了梅道士居处的环境:房里炼丹的炉火刚刚点燃,屋外的桃花也正在盛开。最后一联“童颜若可驻,何惜醉流霞”写出了作者和梅道士两人开怀畅饮,并且相互祝愿对方能够健康长寿。可以说这既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愿望,又很符合主人道家人的长生追求。总的来说,全诗恬淡自然,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。

  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。

    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。

    建德非吾土,维扬忆旧游。

    还将两行泪,遥寄海西头。

    孟浩然科考落第后,心中苦闷不已,曾到吴越一带出游排遣心中愁绪,此诗写于其游历期间,见周围景色心中孤寂愁闷,因而作此诗。

    傍晚时分,诗人乘船停靠在桐庐江沿岸。“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”,山间的黄昏幽深冷寂,听到凄厉的猿啼,像是猿猴在抒发着自己的哀愁,青色的江水湍急汹涌,在夜间也奔流不止。“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”,风吹过岸边,树叶沙沙作响,像是叶子在低鸣;月光洒在江面上,深沉的夜色里一只小船独自在游荡,更显寂寥和冷清。

    诗人远离家乡,“建德非吾土,维扬忆旧游”,离乡之苦、友人之隔,都在今夜汇集一处。“还将两行泪,遥寄海西头”,诗人寄出此信,实际上是将双眼之泪寄回故乡,表达含蓄,但更衬情之深重。

    留别王侍御维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

    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
    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

    只应守索寞,还掩故园扉。

   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,应进士试,失意后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,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。

    本诗为孟浩然写给友人王维之作,抒发了知音难得、怀才不遇的哀怨情怀。

    “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”,首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落第之后,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。“寂寂”两字,既是写实,又是写虚,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,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。颔联中的“芳草”一词,源自《离骚》。屈原以“芳草美人”自比,诗人却用“欲寻芳草去”,表明了自己归隐的意图。然而,诗人的内心仍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,因为一旦归隐,就要与故人分别了,含蓄地表达了他同王维之间深厚的友情。

    “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”两句,进一步阐明诗人意欲归隐的原因。“谁”字哀怨沉痛,是诗人在体会到世态炎凉之后,对整个世间的有力反诘。虽然有王维这个知音,但知音毕竟太少。诗人由落第而思归,由思归而惜别,内心之中,可谓矛盾重重。然而,诗人也认清了人情如水的现状,体会到知音难觅的苍凉,由此便引出了尾联坚定的退隐意愿。尾联中的“只应”二字,意味深长。诗人参加科举却遭遇失败,心灰意冷之后决定从此“还掩故园扉”,闭门谢客,过隐逸的生活。

    全诗落笔清淡,然而言浅意深,颇有余味。

    秋登兰山寄张五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。

    相望试登高,心随雁飞灭。

    愁因薄暮起,兴是清秋发。

    时见归村人,沙行渡头歇。

    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。

    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

    这是孟浩然秋天来临之际登高望远怀念好友的诗。诗歌开头二句“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”化自晋代陶弘景的《答诏问山中何所有》,说明登高望远是为了自娱自乐。三、四句“相望试登高,心随雁飞灭”开始对友人的思念,其中“相望”更是直接说明了对张五的挂念。诗人极目远眺却看不到朋友,只能看见那南飞的大雁。后边四句“时见归村人,沙行渡头歇。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”,写了诗人从山上又向下眺望,看到了劳动的人们三两归家,有的走在路上,有的坐在渡头。再往远看,看到了天边的树,因为太远了好像一棵棵的荠菜,离得虽然远,然而清晰可见。最后两句“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”照应开头的“秋”,进一步表明对友人的思念,从而赞颂了纯真的友谊。

  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

    【唐】孟浩然

    一丘常欲卧,三径苦无资。

    北土非吾愿,东林怀我师。

    黄金燃桂尽,壮志逐年衰。

    日夕凉风至,闻蝉但益悲。

   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(728),孟浩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,应举落第,之后与僧道交游。这首诗是诗人滞留长安时寄给远上人的,向他报告秋来客居的凄凉苦况,诉说欲隐无地、欲仕非愿的进退两难之苦。

    诗人与远上人交情深挚,故寄诗毫无客套虚文,一上来就坦率地直抒胸臆,一吐心中块垒。开头即写明自己不能偿愿的窘迫处境:想要归隐,却苦于“无资”,从中可见诗人当时穷困潦倒的情形。接着说在京城长安从仕做官非自己的本愿,于是不由怀念起在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。这两句,“北土”对“东林”,“非吾愿”对“怀我师”,对偶十分工整,且正反相对,更突出了诗人追求归隐的意向。滞留帝京囊中金尽,壮志也逐年消磨殆尽。在穷愁潦倒的客中,面对凉风、耳闻蝉声,怎么不更加悲伤呢?

    诗人采用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,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,读来直觉明朗直爽,不失清华高远。

 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    Copyright © 得文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