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本网站 手机版
  • 首页
  • 范文大全
  • 经典语录
  • 柳宗元经典的六首山水咏物诗,高洁孤傲,韵味深长

    阅读:100 日期:2024-10-09 08:36:54

    柳宗元(公元773年—公元819年11月28日),字子厚,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河东柳氏。唐朝的杰出诗人、散文家、哲学家、儒学家、政治家。世称“柳河东”、 “河东先生”,又因为他官居柳州刺史,所以人们称他为“柳柳州”。著有《河东先生集》。

   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,并称“韩柳”,二人一起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
    柳宗元与刘禹锡情深义厚,肝胆相照,人们称他俩为“刘柳”,他的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齐名,后世并称他们为“王孟韦柳”。

    柳宗元的诗,流传至今有140余首,虽然数量不多,却有很多传世之作。他的部分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,情景交融、立意深刻、形象生动、语言朴素自然,风格淡雅而韵味深长。

    笔者选取了柳宗元经典的六首山水咏物诗,立意新颖、韵味深长,反映出柳宗元高洁孤傲、宁折不屈的高尚品德。

    一、《江雪》

    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
    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    诗意:

    所有的山上,飞鸟已经绝迹,

    所有道路,都不见人的踪迹。

    孤舟上一位戴着蓑笠的老翁,

    独自冒雪在寒冷江面上垂钓。

    永贞革新失败以后,柳宗元被贬为永州(今湖南省永州市)司马,州司马是幕僚性质的闲职。柳宗元到永州后,无房可住,有很长一段时间,是寄居在龙兴寺里。经过半年,他的母亲就因水土不服生病去世。

    政治上的失意,生活上的困顿,母亲的去世,让柳宗元备受打击、极度苦闷。就是在这种心情之下,柳宗元写出了这首千古名作。

    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,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:周围的群山寂静,无一只飞鸟,周围的路上干净,不见一个人的身影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,一叶小渔舟,一位老渔翁,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。诗人向读者展示的,天地之间是如此一尘不染,万籁无声,老渔翁是如此的清高、率性、孤傲。

    这个渔翁形象,实际就是柳宗元当时自身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,是独一无二的孤独和寒冷,是宁折不弯的清醒和倔强。

    全诗构思独特,语言简洁凝练,意蕴丰富。表达了柳宗元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。

    二、《渔翁》

    渔翁夜傍西岩宿,

    晓汲清湘燃楚竹。

    烟销日出不见人,

    欸乃一声山水绿。

    回看天际下中流,

    岩上无心云相逐。

    诗意:

    晚上渔翁把渔船停靠在西山岩旁歇宿,

    早上做饭汲取清澈的湘水,烧竹为柴。

    旭日初升,云雾散尽,不见了老渔翁,

    渔翁摇橹的欸乃声从青山绿水中传出。

    回身一看,渔翁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,

    山岩顶上,只有无心的白云相互追逐。

    “渔翁夜傍西岩宿,晓汲清湘燃楚竹。”这位老渔翁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汲水燃竹,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这实际上是柳宗元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的写照。

    “烟销日出不见人,欸乃一声山水绿。”这是该诗的千古名句,“欸乃”两字用得极为传神,有声有色,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,极富美感。

    “回看天际下中流,岩上无心云相逐。”出自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里:“云无心而出岫”一句,与王维的名句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表现了柳宗元淡泊闲逸的心境和清静恬适的生活情趣。

    这首诗,柳宗元通过描写在山青水绿间独往独来的“渔翁”,表明自己领悟了人生和自然的真意,宁可孤芳自赏,也决不同流合污。

    三、《溪居》

    久为簪组累,幸此南夷谪。

    闲依农圃邻,偶似山林客。

    晓耕翻露草,夜榜响溪石。

    来往不逢人,长歌楚天碧。

    诗意:

    长时间被官职所缚束不得自由,

    幸好被贬谪到南方的荒蛮地区。

    闲静无事,与农人的菜圃为邻,

    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。

    早晨耕田,翻锄着露水的野草,

    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

    我独往独来不去接触庸俗之辈,

    仰望楚天碧空辽阔而高歌自娱。

    公元810年(元和五年),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已有五年之久,他在游览愚溪时,发现这个地方风景秀丽,很是喜欢,于是,在愚溪的东南筑屋居住,写下了这首诗。

    “久为簪组累,幸此南夷谪。”柳宗元这两句正话反说,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,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。

    “闲依农圃邻,偶似山林客。晓耕翻露草,夜榜响溪石。”柳宗元胸怀大志,二十一岁高中进士,试图做出一番事业。可是仕途不顺,一再遭贬。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,有志而不得伸,有才而不被重用。于是只好强写欢愉,故作闲适,自我安慰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,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。

    “来往不逢人,长歌楚天碧”,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,但毕竟也太孤独了。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,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,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。

    全诗清丽简练,含蓄深沉,意在言外,耐人寻味。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评说:“愚溪诸咏,处连蹇困厄之境,发清夷淡泊之音,不怨而怨,怨而不怨,行间言外,时或遇之。”


    四、《早梅》

    早梅发高树,迥映楚天碧。

    朔吹飘夜香,繁霜滋晓白。

    欲为万里赠,杳杳山水隔。

    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

    诗意:

   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,

    远远映照着广阔的蓝天。

   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,

    早晨的浓霜滋润它洁白。

   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,

    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。

   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,

    用什么慰问远方友人呢?

    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早梅傲霜斗雪,昂首怒放,芳香四溢,生机盎然的形象,尽管北风吹打,严霜相逼,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,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。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,更突出了它的雅洁,不同凡俗。也暗喻柳宗元坚贞不屈、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。

    后半部分由咏物而转入抒怀,进而推出新意。写柳宗元怀念远方友人,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。“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?”这两句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,柳宗元意识到,由于关山阻隔,时日过久,梅花势将枯萎凋零,于是喟叹“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?”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,自己的境遇,他作为一个“羁囚”不能连累了亲友。所以忧从中来。

    这首《早梅》语言平实质直,形式质朴,感情真挚,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为一。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,昂首开放的英姿,委婉地抒写诗人的情志,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,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,表现了自己高洁孤傲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。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。

    五、《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》

    宦情羁思共凄凄,

    春半如秋意转迷。

    山城过雨百花尽,

    榕叶满庭莺乱啼。

    诗意:

   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,

    阳春二月的景象如同寒秋一样,令人心意凄迷。

    柳州城的绵绵春雨下过后,百花都被打落凋零。

    榕树叶落满庭院,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。

    这首诗写于柳宗元在柳州刺史的任上。时当二月,又处南方温热地带,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、春色满园了。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,送走了春色。这对过着谪居生活的柳宗元来说,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。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,排遣内心忧怨的,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!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。

   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,写情凝重深沉。二月春光正浓之际,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,送走了春色,反呈现百花凋零、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,从而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,其构思、立意均不同常态,而其遣词造语又极平淡。反映了柳宗元贬谪生活中的敏感、忧怨情绪。

    苏轼《东坡题跋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:“所贵乎枯淡者,谓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,渊明、子厚之流是也。”

    六、零陵早春

    问春从此去,几日到秦原。

    凭寄还乡梦,殷勤入故园。

    诗意:

    请问春天从这儿离去,

    什么时候吹进长安城。

    把我还乡梦托付给你,

    恳请你带回我的家园。

    永州地处江南,春天来的比长安早。大地复苏,春意浓浓,热闹忙碌的早春,引起柳宗元的思乡之情。作者用早春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,对未来的希望。春天是美好的,可惜作者被贬在永州,有家也回不成,是被“软禁”在这里,因此,他借春风来寄付自己的思乡情,借春风来把希望带回故乡,恳切希望春风把自己带回故乡。

    这首诗最后一句“殷勤入故园”的“殷勤”一词,写出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情,写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,写出了作者的怨愤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、中心所在。爱与思,期盼与厚望交织在一起,这种复杂的感情,大概是他到永州最强烈地一种情感。

    柳宗元的这首五绝诗情味蕴藉,构思新颖,触景入情,笔随意到,语言通俗明白,主题单纯,但是表达的情是复杂的,在浓浓的思乡情中,也表达了作者不可释怀的心态,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,有着浓烈的诗趣,堪称杰作。


    公元819年,唐宪宗李纯决定实行大赦,在丞相裴度的说服下,唐宪宗敕召柳宗元回京。十一月初八,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,享年47岁。

    他的挚友刘禹锡为柳宗元料理了后事,抚养了柳宗元的儿子,整理了柳宗元的全部遗稿,编纂成《河东先生集》。有友如斯,一生足矣!

 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    Copyright © 得文网 琼ICP备2024039176号-13